每次走访工厂总让舒志华和姚常新收获良多。他俩还觉得意犹未尽,不觉已经日落西山。
“呀,我还没订酒店呢,”舒志华走出厂门才想起来。“咱们先往市区开吧,我用手机订个酒店。”
“请打开酒店预订。”他对手机下了个指令。手机里的智能“小助手”一闪就把新区里所有的公司协议酒店在一张地图上罗列出来了。舒志华看了下,手指圈了个范围,地图放大后看到了M酒店。
“哟,M酒店都开到新区啦。我记得那里还用了咱们公司的楼控产品呢?要不去那儿体验一把?”舒志华笑着问。
“行啊,没问题!”姚常新立马就做完了路线导航。
窗外的林荫道路宽车少,初春和暖的微风带来草地的阵阵香气。“我听说当年新区的规划还用到了楼宇信息模型。”姚常新边开车边说。
在楼宇生命周期的每个阶段——规划、建造和运营——数据都汇集到建筑信息模型上,方便设计师、建造者,以及运营者在统一透明的平台上有效地进行工作。于是,城市楼宇也有了自己的“数字化双胞胎”。
新区在规划之初,设计师们还将智能楼宇系统、可再生能源发电系统、地方配电网络以及整个电网进行整合,最大限度地提高能效。
在这些高楼大厦造完成之前,它们已经被分配好了自己在片区中的“角色”:哪些大楼肩负节能的使命,哪些楼宇屋顶和外墙安装光伏发电设施,哪些建筑还要自己储能,必要的时候回馈给智能电网。
所有这些都通过智能电源管理系统实现发电设施、蓄电装置和用电设备的集成和协调控制,最大限度地提高能源效率,保障新区的供电安全、稳定与可靠。
建筑物中的供暖系统、楼宇自控系统,甚至家用电器都有传感器,通过标准化的双向通信,它们的电力使用和能效情况能实时体现在数字电网的管理平台上。电力公司还能预测特定时间内的用电负荷。
正当舒志华望着路灯上的光伏太阳能板出神时,车速渐渐放缓了下来。“哟,前面这是怎么了,今天不能通行?”姚常新自言自语道。这时,他俩的手机同时收到了一条提示信息:“前方道路因临时管制封闭,请绕路通行。”
同时,交通信息管理平台也给周边的红绿灯等信号设备发出了调整信息。一刹那间,整个路网放佛有一个无形的高智商大脑控制着一般,信号灯都变成了缓行的黄色信号。
交通信息管理平台还可以发出提醒,对各种接入系统的交通设备,像地铁或者高铁列车进行预防性维护。这样一来维护人员可以在故障发生前,就采取措施,排除故障。